当前位置:首页 > 边陲金平 > 民族文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我和我的第二故乡(散文)

文章来源:金平县文联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

  在金平工作,在金平生活,在金平安家落户、开花结果的我,如今已进入不惑之年,时常回忆起从几百公里之外初到金平工作的情景,那情景至今依然清晰。

  金平——我的第二故乡,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与越南接壤,是名副其实的边疆。当新中国建立的大幕拉开时,我还未出生,未能完整见证新中国建立70年来的发展历程,但凭借着工作后自己的亲身感受,我的第二故乡——金平的神速变化,从我身边发生的每一件事情,都让我深刻体会到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金平的交通、医疗、教育也随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缩短了与外界的距离

  2000年4月,我从建水老家分配到金平县沙依坡乡当老师。曾记得,刚来金平的时候,弯弯曲曲的公路曾经让我萌生过好几次辞职回家的念头,因为回一趟家,两百二十多公里的路程,竟然要七八个小时。还记得报到那天,早上五点左右就从金平县城坐车到任教学校——沙依坡中学,直至下午五点左右才到达,仅仅七十多公里的路程,用了十二个小时。那坑洼不平,泥泞不堪的土路至今回想起来还不寒而栗。

  特别可怕的是超载问题。一辆本来只可乘19人的中巴车,竟然挤上了60多人,严重超员。车里车外都是人,眼镜盖上十一二个、走道上十五六个,座位上又是一堆,到处都是人,连车门都关不拢,简直密不透风。车上什么味道都有:汗味、油味、脚臭味……,不晕车的我在这空气浑浊、严重超载的车上,来到工作地——金平沙依波,也尝到晕车的滋味。天晴还好,如果遇到雨天,不是塌方就是泥石流,路就要被冲断,这样,就只能乘一段车,走一段路或者全程走路,不放假倒好,一放假我就担心天会不会下雨,路会不会受阻,临近休假,就早早祈祷老天不要下雨,因为如果下雨,就意味着要独自走路,而且是山路,这对一个来自内地的从未走过山路的单身女孩来说,要多艰难有多艰难!因为那些山路我一点都不熟啊!想想那段日子,那个时候的交通,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至今还后怕。

  在金平,像沙依坡这样的交通还有好几个乡镇,有些地方直接是路不通,翻山越岭是常事。1954年拍摄的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就是取景于金平,讲述金平的故事。看过此剧的人,一定不会忘记那成群结对的马帮背负重驮行走在巍巍哀牢山深壑峡谷的情景,就能想象当时金平的交通是多么令人堪忧。

  如今,金平公路四通八达,从县城到沙依坡的柏油路,也已经修建了三条,而且从县城到沙依坡不到一个小时就能到达,一天可以来回好几次,以前那种一提到车就愁眉不展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我已经调到金平县城工作,看到了各村各寨都修建了水泥路,看到3677平方公里的金平国土上遍布着近4000多公里的公路,一条条盘山公路犹如一条条巨龙,守卫着祖国边疆大地。小汽车基本上已经走进每家每户,摩托车差不多走进了普通百姓家庭。街道上、公路上穿梭不息的汽车、摩托车让世界变得更小,让人们的心灵走得更近。已通车的蛮耗至国家级口岸金水河的二级公路,正在建设中的蛮耗到金平的高速公路,成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与祖国内地的连心路,更是祖国通向东盟,走向世界的康庄大道。

   “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是金平的真实写照,过去一到雨季,洪水常常给人民带来严重的危害,威胁着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如今,金子河畔、藤条江畔笔直的河堤、平坦的大道,成了人们茶余饭后散步休闲之地、年轻男女谈情说爱的场所,花果山公园结束了金平没有公园的历史,是金平人民强身健体的好去处,山谷里轰隆隆的响声发出的水电,照亮了金平,也照亮了人们对生活的希望。

  金平,磨炼了我的意志,让我成长,让我成熟,让我看到了它的发展变化,更让我看到了祖国的神速发展,我就像爱我的家人一样爱上了金平,恋上了金平。

  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

  风雨刮走了很多记忆,但幼时体弱多病的大女儿,让我寝食难安的情景至今却清晰记得。

  金平在古代被称为“蛮夷之地,瘴疠之乡”,顾名思义就是野蛮民族居住的疾病多发的地方,由于缺医少药,疟疾等疾病频发,使人望而生畏,内地人很少敢到金平来寻宝。

  因忙于读书进修,结婚4年后才生孩子,父母离我们又远,照顾小孩自然就落到我和丈夫的身上。由于初为人母,缺乏经验,照顾小孩比较吃力,可能因为这,幼时的大女儿经常发热,三天两头不是打针就是吃药,把我和丈夫折腾得够呛。

  记得有一次,发烧的女儿,在乡卫生院连打几天针都不退,看着虚弱无力,病情越来越严重的女儿,我焦虑万分。当时由于乡镇医院医疗条件差,无奈之下,只有请一个星期的假,带着她直奔县城。到了县城,医生检查后,诊断是痒虫病,这种病也是金平的“特色病”,如果用药不当,会一直发烧不退。确诊后,接着对症下药,药到病除。一星期后,女儿痊愈了,吃得香、睡得香,而且还乖。

  在医疗设备落后、医术不发达的年代,女儿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并且长成一个阳光、乐观、活泼的女孩,她是幸运的!

  后来,我把这事告诉我小姑子,她说我和女儿都很幸运,她是金平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由于缺医少药,没及时医治而失去生命的人大有人在,每每说到这,她的泪水就会夺眶而出,就是因为贫穷,导致她的公公和婆婆,没能及时医治才五十岁就相继过逝了。

  再后来,我老公的两个堂姐都很不幸,她们患的都是乳腺癌。起初,她们在金平检查出是瘤,就没引起注意,心想瘤不至于让人致命。后来发现身体异常就去蒙自检查,医生诊断说是恶性肿瘤,而且已经到晚期,扩散了,全家人听到这个噩耗都震惊了,都说如果一开始就去外面检查、治疗,不至于演变为癌症。两个姐姐身体本来就差,再加上耽误了治疗时机,知道病情后不久,都离我们而去了。

  现在像堂姐这样的事虽然还有,但已经少了很多,因为医术高的医生引进了不少,而且还经常派医生外出学习,更重要的是医疗设备比以前健全了、先进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健全、先进的医疗设备,会给医生的诊断带来很大的困难,甚至误诊。

  1992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安排,国家外交部、上海长宁区挂钩帮扶金平以来,本着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的战略思想,引进上亿元资金和项目,大力加强教育卫生等事业建设,如今卫生院、卫生室遍布金平城乡。

  在医疗方面,现在国家非常重视,颁布了很多惠民政策,如新农合,农民生病、看病、住院也可以报销,享受跟城镇干部一样的医保待遇,大病保险、民政救助配套实施,昔日那种在家等死、有病不医的悲剧一去不复返了。

  教育事业的发展撑起了边疆儿女的希望

  1993年我在建水上高中时,班上一个来自金平的女同学很自豪的告诉我们,她是她们村子唯一的一个女高中生。此语一出,话惊四座,似乎大家都不敢相信,但事实确是如此。当时我就想,如果以后找工作,我一定首选教师职业,而且,去金平教书,为教育事业发一点自己微弱的光和热。

  1999年,一个烈日炎炎的夏天,我大专毕业了。当时边六县正在招人民教师,我毫不犹豫的就报考了,并且报了金平,通过笔试、面试、体检、政审等,我顺利过了关。

  2000年4月,我雄心壮志、满怀激情地踏上自己选择的理想之路。几经周折之后,终于到了自己的工作地——金平沙依坡中学。

  走进沙依坡中学,映入眼帘的是两栋小楼,一栋是教学楼,一栋是住宿楼,还有几间瓦房作为教师的厨房和一块没有水泥浇灌的土篮球场,简直是简陋不堪。看到此情此景,心中难免有几分凄楚,可我更加意识到我责任的重大,我觉得我来对了,这些地方正需要我们这些内地的新鲜血液。

  之后,我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中,很少和家人联系,几乎和外界失联了。我的时间几乎全部交给了学生,除了上课、备课、改作业之外,我就和学生交流沟通,还与学生一起煮饭吃,完全与学生打成了一片。我的付出与努力得到了领导的认可,师生的好评,说学校就需要我这样的好老师。这些话语,听在耳里、暖在心里,给我动力,激励我继续努力。

  尽管我很努力,但中途辍学或不来读书的学生也很多(还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后来我才知道大多是因为家庭困难。年轻、血气方刚、充满激情和热情、更有爱心和耐心的我,曾为此茶饭不思,想凭自己单薄的力量去改变这种现实,但大多以失败告终。不过有一件事,让我兴奋不已,得以欣慰。

  那是我刚工作的第二年,所教班级里有一个男生,个子挺好,但瘦得像芦柴棒似的,看上去营养不良,直叫人心疼。我关注这个学生很久了,却对他了解得不够多。直到有一次,他已经有一周没来上课,去班主任那里打听才知道个大概。

  他是一个瑶族小伙,家里有三兄弟,排行老三,母亲因病已去世,父亲酒鬼一个。听班主任说每个学期开学,他的学费都是最后一个交,而且要拖好久才能交上,平时在学校里几乎不用钱,他从家里背着米和咸菜来学校,用罗锅自己生火煮饭,咸菜当作菜过日子,衣服就两套,一套校服,一套休闲服,从没见他穿崭新的衣裤。在这样艰苦的日子里,他一直做得都挺好,不但成绩优秀,做人也是没得说,一看就是老师喜欢的那种品学兼优的孩子。

  这次,他之所以没来上课,是因为他父亲喝醉了,在回家的路上被摩托车撞伤了,才出现没来上课这事,而且他是打算辍学,他已经没有能力再撑下去,一个初二的学生所承受的已经超过一个成人所能承受的了。

  知道这事后,我和班主任提了个建议,在全校师生中发一份倡议书,班主任听后觉得可行,就采纳了我的建议,我也首先做了表率,捐了200元(当时才700多元的工资)。这个倡议发出后,很多师生都积极响应,也都纷纷献出了自己的爱心,虽然捐款不多,但足以能帮助他渡过这个难关,也更加能激励他发奋读书。

  后来,这学生不知从哪里得知,发倡议书是我出的主意。一天晚自习后,他在门后一个角落把我挡住了。

  “老师,谢谢您!”

  “没事儿!”

  “我走了。”

  “哦!”

  语言虽然简洁,但我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这话一直萦绕在我耳畔。

  再后来,我调离了那所学校,离开前我找了他,和他谈了许多,叮嘱他一定要把初中读完,如果没条件读高中可以选择当兵,部队也是一所很好的学校,在部队里可以考军校,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他只是一味的点头,能猜到他可能有点舍不得我离开。

  一年后,我向班主任打听他的情况,说初中是毕业了,但之后的去向她也不大清楚。

  至今每每想起这个学生,我还有些许为他惋惜,如果他生在这个年代,绝不会有因穷而辍学的事儿发生。现在国家政策多好啊,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建档立卡不说,爱心人士也像洪水般的不断涌出,让孩子上学不用愁,真正告别了那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的历史。好多家长也意识到“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的道理,农村的,想方设法送孩子到城里读;城里的想法送孩子到内地或大城市读,孩子成绩下降一点就惊慌很警惕,送孩子到辅导班。家长意识的提高、教育的发展,这都要归于国家的重视、发达、强大,才有今天这么好的文化大环境。

  现在金平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环境稳步提升,基本实现城乡教育公平,有效促进了均衡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确保了每个孩子“有学上”“上好学”“能成才”。

  一桩桩喜事数不胜数,就像春天里的一缕阳光,照耀着祖国辽阔的边疆,温暖了广大村民的心田。

  2019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新中国已经走过了70个春秋,经过70年的风雨洗礼,祖国母亲已换新颜,并且蒸蒸日上蓬勃发展,让金平驶进了一个高速前行的快车道,没有祖国的发展,哪来金平的今天。

  在今后的日子,我作为一名伴随祖国成长、家乡发展的人民教师和见证者,还会继续在教育一线上守卫我的第二故乡——金平,以自身的亲身经历和无比感激之情去谱写祖国边疆的巨大变化。

  我坚信,沐浴在祖国的阳光下,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金平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家乡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杨永英)

阅读下一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昔日火炭洞 今日“火红村”(通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昔日火炭洞 今日“火红村”(通讯)

返回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