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寿金平 > 民族文化 > 正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昔日火炭洞 今日“火红村”(通讯)

来源:金平县文联 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

  “火炭洞”在我的记忆里一直是一个“黑呼呼”的词汇,因为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听三姨讲述她在火炭洞村当代课教师的故事。从那以后,“火炭洞”给我的印象就是遥远、落后、贫困的代名词。

  其实,我第一次真正去到火炭洞村已经是二十多年之后了。一排排整齐的房屋镶嵌在青山绿林间,清一色青瓦白墙,家家户户屋顶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与屋檐角的大香蕉叶红绿搭配,交相辉映。水泥硬化的卫生路宽敞干净,穿梭在一排排房屋之间,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男人在香蕉地里干活,妇女在庭院里挑花刺绣,老人们坐在篱笆上晒太阳,孩子们在一旁嬉戏玩耍……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村内显眼的墙壁上画着当地瑶族村民生产生活的生动图画,书写着一条条充满正能量的标语。站在村庄顶端望出去,美丽的勐拉坝静静地趟在群山之间,与火炭洞村遥相呼应,原来最美的风景就在这里!这与我想象中的火炭洞完全不一样啊!谁敢相信三姨曾经描述的那些故事就发生在这个村子?可那些都是真真实实发生过的,村小组长陆真付用手机百度搜索到了一张村子的老照片还原了火炭洞村当年的一个侧脸。

  1991年,刚从民族高中毕业不久的三姨来到金水河火炭洞村任代课教师,20出头的她踌躇满志来到这里,却发现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她甚至很难与当地村民交流,因为在这个瑶族寨子里会讲汉话的人都很少!孩子们在前几任老师的努力下基本学会了汉语,但是“一师一校”的现实扎实让她焦头烂额。那时的学校是四间相连土墙石棉瓦房,其中有两间是教师宿舍,两间是学生教室,每间教室里有两个班的学生,一、二年级在一间,三、四年级在一间,全校只有四五十个学生。一个人要教4个年级,她只能布置完一个年级的作业又去教下一个年级,这样轮流来上课。那时的工资是50块钱一个月,除去买米买油和买生活用品的钱就所剩无几了,三姨说,那时候吃的最多的就是苦笋和臭菜,都是村民们送来给她的,几乎吃不到肉,实在饿得受不了的时候,她甚至还带着学生到田里抓小青蛙来煮汤吃。那时也很少会有外人到村子里,因为路途太远,从村公所到火炭洞村也要步行5、6个小时。偶尔有工作人员来下乡,她总会把从家里带来的腊肉拿出来招待客人,只为了能跟他们多说上几句话。已在外地生活多年的三姨回忆起当年的经历不禁唏嘘,当我把如今火炭洞村的照片给她看时,她感慨道:“没想到当年那个扎在黄泥土里的村子会变得那么漂亮!”我告诉她,现在火炭洞村孩子们都到村委会驻地的期腊小学上课,那里有几层楼高的教室,教室里还有电脑,还有学生宿舍,学生每天都有营养餐吃,每周五父母都会骑着摩托车来接他们回家。

  村小组长陆真付是火炭洞村变迁的又一个见证者。他说那时候村子只有20几户人家,住的都是篱笆房,房顶用竹叶盖的,经常漏雨。吃的水要用竹筒走一个小时的山路背回来,因为水金贵,用过的筷子在胳肢窝撸一下就递给客人用了,家里只有装菜的碗,吃饭都是用树叶或者是芭蕉叶。村子后面就是森林,因为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村民只能砍树做成柴禾去卖。陆组长说,那时跟着大人背柴禾到勐拉镇去卖,来回要走6个小时,一背柴禾只能卖6角钱,吃一碗3角钱的米线,再用1角钱买十颗水果糖拿回家慢慢吃。没有饭吃的时候就吃木薯或是苕,直到12岁他才第一次穿鞋子。村子是2006年才通的公路,当时按人头算每人凑200元,加上村民投工投劳挖了8公里的生产路,之后生产条件逐渐改善。为了方便劳作,2008年火炭洞村整村搬迁到离田地较近的地方,也就是目前村子的所在地,当年政府给每户人家补助1800个水泥坨,家家户户都盖了新房。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火炭洞的村民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地里种满了香蕉、橡胶,相比以前种木薯、水稻的收入翻了几番,过去每家都养马就为了驮柴禾去卖,现在马都变成了摩托车、小汽车,有几家还买了货车。支部副书记李金元告诉我们,他的儿子儿媳在福建打工,每年可以赚四五万块钱,他们两老在家带两个孙子。吃饭的时候,我们看到他的老伴还保留着用芭蕉叶装饭吃的习惯,但是两个孙子却变得挑食了,李金元感叹道,以前我们连大米饭都吃不起,现在的小孩连肉都不爱吃了。

  火炭洞村民的生活有了巨大改善,但是房子依旧是十年前盖的水泥坨瓦房,大多已成为危房,全村64户的危房存量多达57户。2018年,乘着脱贫攻坚的东风,金水河镇以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为契机,通过发挥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采取“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方式,帮助火炭洞村57户危房户完成了危房改造。同时,金水河镇还把实施农村危房改造与农村环境整治,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整体规划相结合,组成先锋服务队,手把手教火炭洞村民收家理家,清除杂乱草堆、柴堆,建设畜禽厩舍等配套设施,形成村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机制,教育引导群众养成文明习惯,村容村貌及村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2018年底,火炭洞村的建档立卡户31户118人,已脱贫29户111人,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328万元,人均纯收入达8629元。2019年5月,红河州危房改造现场推进会在火炭洞村召开,来自全州住建部门的领导到现场观摩学习,把火炭洞的先进经验带到各个县市。昔日的火炭洞真正成了火红村,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火炭洞”也成了一个亮堂堂的名词。

  (杨雪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