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寿金平 > 民族文化 > 正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家乡新貌(散文)

来源:金平县文联 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

  我的家乡,此时又到了野菊花绽放的季节。在那满山遍野的花丛中,金黄色的野菊花更是闹眼,一簇簇、一团团无拘无束的在山间绚丽绽放,微风拂过,散发出沁人心肺的芳香;田野披绿毯,家乡换新貌,小河清澈见底,日夜流淌在家乡人的心中。透过家乡七彩斑斓的景色,使我重新盘旋于童年的梦想、青年的追逐和中年的执着之中。出来工作后,我虽然距家乡不远,谈不上游子,但也算一个出门在外的家乡人。

  农村,对于我来说,并不陌生,特别是我的家乡,总带着几分亲切,有着颇多的思念和眷恋。我从小生长在农村,所有童年的记忆都留在那里。那里有我的父老乡亲、同窗益友;有童年一起玩的小伙伴和那条川流不息的小河;有那座放牛放马的山和那条弯弯的小路;还有少年学劳作的那块山地和那块“雷响田”。

  家乡拥有关于我太多的故事,那些酸楚、快乐而美好的往事在家乡沉酿,当有朝一日,我无意间想起当时的那份酸楚、那份快乐、那份美好,它会在我人生回访中清晰成一份美好的记忆。

  童年的我,在家乡放牧、念书,随同父母在这片土地上劳作,一起煎熬过那时家乡的贫寒与沧桑,家乡留下我年少太多的追忆与梦想!

  青年狂妄的我,怀着一腔热忱,欲求到外面的世界,去看看那车水马龙的都市;顺河而下,去看看那蔚蓝的大海;跨过山川,去看看那辽阔的草原;逆流而上,去看看那雪山的布达拉;一路走来,历尽千辛,才觉得真正使我思念和眷恋的,是那养育我成长的家乡。家乡,是我情感的依托,是心灵的归宿;家乡,珍藏着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梦想、青年的追逐;家乡,是心灵创伤的安慰剂,是颠沛流离的避风港。只有家乡,才是我人生最幸福、最温馨和灵魂歇息最舒坦的港湾,因为家乡流淌着我滚热的血脉,根就在那里。

  我的家乡,在西南边陲的一个小山村。在记忆里,那时的小山村,特别原始与落后。穿的是村民自己纺织的麻布,吃的是包谷饭和山茅野菜,喝的是地塘水,住的是土墙草屋,走的是羊肠小道,农作物靠的是人背马驮,照明用的是菜油灯,祖祖辈辈就这样苦苦厮守着这片神奇的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归,一年下来生活仍然艰辛,但他们始终在坚守、在耕耘。或许,他们的夙愿就是为了这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早日换来明媚的春光吧!

  六七十年代我那偏僻的苗岭山村,村民的耕作既原始又落后,不是肩挑就是手作,不是牛犁就是马驮,人们早出晚归,日夜操劳,换来的也只不过是艰辛的生活。村民们就这样年复一年艰难地生活着。那时的家乡,村民们把粮食作物播种在贫瘠的坡地上,由于缺乏科学耕作,“种满一片坡,只收几萝萝”是当时村民耕作的真实写照。一年四季的辛劳,换来的是稀少的食物,难予维持生计;羊肠小道,弯弯曲曲,晴天满地灰尘,雨季遍地泥泞;土墙草顶的房屋,每逢雨季,就会弱不禁风;喝的地塘水,还得靠老天爷特意的奉送。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我的家乡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从此,农业生产有了质的变化,土地得到了合理利用,粮食逐年获得丰收,经济也得到了逐年发展,家乡人看到了幸福生活的曙光。特别是党和国家推行的各种惠民政策,为民解忧,使家乡人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真正获得了新生。

  进入二十一世,党和政府为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了雄伟蓝图,给家乡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带来了福音。通过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国家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家乡人民百倍珍惜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发展多种经营,活跃了农村市场,扩宽农村经营渠道,家乡儿女积极寻索发展商机,自发组合,搭配工种,奔赴工厂,走进市场,去经商,去务工,为家乡变迁寻求根基,家乡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随着扶贫开发、脱贫攻坚在中国大地上实施,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住房、交通、饮水、医疗、教育、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一条条乡村公路通往村庄连到家门口;土房破旧貌,屋内新摆设,人畜分居,一排排、一幢幢农家楼房拔地而起,村民安全住房得到保障;小河碧翠,山川绿染,村民饮水达标;农村义务教育得到保障,村民素质不断提高;家乡建立了医疗互助,医疗有保障,村民“看病难”的问题得到解决;完善的公共设施,丰富了家乡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干净的卫生环境,改变了过去乡村脏、乱、差的现象。

  家乡人衣着讲究了、精神饱满了、意识提高了、观念更新了、房屋敞亮了。家乡的新景象、新面貌令人兴奋、令人感动、令人震撼!家乡的变迁,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是党和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一系列惠民政策带来的成果,并推动着家乡新发展、新变化。

  透过家乡这小小村庄的历史变迁,我感受到了时代飞速发展的步伐,感受到了整个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发展、新变化!

  蓝天白云下是秀丽的村庄,小河悠悠流淌着,汽车、摩托车穿梭在乡村道路上,校园里传来朗朗书声,这,就是生我养我的家乡。

  (侯金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