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间翻滚着清澈的小河,古桥上弥漫着百年的茶香。隔着浓密的灌木丛林,我听到了游荡在山间的马铃铛。沉寂的记忆,流淌的诗句,古铜色的马鞍和战火的硝烟离我远去。我在梯田绵延的大山搜寻你的身影,春天的樱花开落,夏天的蝴蝶飞舞,秋天的稻田金黄,冬天的霜林枯叶。四季在这里停驻,你倚着明月安枕,明月和你一样,恋上这湾溪水潭,迷路在美丽的火烧坡。
十六年前,我小学毕业考上了金平一中,表哥带着我从沙依坡乡比窝迷村的小路进城求学,一路翻山越岭跨过你,爬上山路就可以到柏油路上搭乘客车到县城。“火烧桥”,你的名字很奇特,我一直很惊奇。表哥说:“可能是被火烧过,才叫火烧桥,从这里‘打直路’坐车可以节约一半的车费呢,村里的老人说,读书读过火烧桥才会有出息哩!”。如今,带着好奇翻阅资料,才知道这座建于清代的古桥是因所在地名火烧坡而得名,是蒙自到金平古驿道上的重要桥梁。它位于阿得博乡阿得博村西北约4公里,这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孔由两层条石并列拱砌而成,桥基桥身为纵联与并列位置砌。桥长19米,桥面宽5米,桥栏距河底高13米。没想到火烧桥已有百年历史。桥墩巧妙地依附在高大坚硬的岩石上,建造的工艺朴素简洁,却坚实而稳固,真可谓大道至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对越南的自卫反击战,火烧桥是金平战场运输弹药、军粮的重要战略要道,电影《山间铃响马帮来》也取过火烧桥这一景点。上百年的沧桑巨变,火烧桥不再承担往昔茶马古道的功能,它坚守在大山里,为村民们的耕种、生产生活和乡村集市农产品交易提供便利。
丰收的马儿驮着谷子走过,背柴火的哈尼族妇女驻足休憩,顽皮的孩童在小河里戏水捉鱼……母亲说:“我小时候和你阿婆赶阿得博街经常路过这里,每次赶街都要走六七个小时,你外婆会整糯米粑卖,有一次还拉了一只小狗儿去卖,卖得5块钱呢!”高中毕业,我求学渡过了红河,就再也没走过火烧桥,它就这样一直在我的记忆里沉睡着,牵引着。梦里,我多次见过它的身影,桥上稀疏的马蹄印,桥下密集的芦苇丛,桥身上芬芳的紫藤萝,也如诗境里那般: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也梦见过自己如古时秀才那般科举得中,衣锦还乡,跨过火烧桥,桥上伫立着一位美丽清秀的女子等待我回乡……
然而,大学毕业后,我回乡的脚步没能踏上火烧桥。揣着回金平县城的汽车票,戴上耳机听着音乐,准备开启一段绕山绕水而充满美景的回家旅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分水岭:一路上铺满落叶的绿苔藓,吐露珍珠的莲座蕨,披着刺刀的杉树林,挂满长须的鸡毛松,怪石嶙峋的麻子河,还有那梦里的火烧桥……然而这一切美好的设想没能如愿。汽车飞驰在一条宽敞而令我陌生的道路—蛮金二级公路。一路上在建的高楼、洗车场、宾馆、各种民族的风味楼、种养殖示范基地、飞驰的摩的、满载喜悦的拖挂还有充满吸引力的马鞍底蝴蝶谷旅游宣传标语和车上播放的关于滮水岩瀑布的民间传说爱情故事……我知道我深爱的故乡正在经历着一场巨大的变革。内心小小的遗憾被突如其来的惊喜和震撼填满!两个小时的车程,大大减少了绕老路的长时间颠簸,更加方便了人们的出行,加速了金平特产的内产外销,扩大了市场资源的引进,提高了各行业部门的效率。一幅多民族现代边疆小城的美丽画卷在眼前慢慢铺展开来。
情感总是个奇妙的东西,越是别离,越是怀念。走出来的高速路,回不去的火烧桥,踏上了新征程,回不去的旧时光。这个多民族的边陲县“走出来了”,“走出去了”,向着更远的方向,向着更广阔的天地。穿梭过古桥悠悠的岁月,冲破了战火飞扬的烽火,是这里的民族和驻守边疆的勇士们敢于牺牲,大爱无私的付出,铸就了新时代,是多民族的汗水将火烧桥铸造成了历史,将马蹄印浸泡成记忆。火一样熊熊的信念,火一样壮烈的热情,火一样的燎原精神,火一样兴旺的人民福祉!火烧坡燃烧着一代代拼搏民族心中不灭的火焰,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在尘封的历史中绽放光芒,在新时代的天空里开出热烈而永不凋零的红花。
带着一份怀念,我再次踏上火烧桥,十六年后的今天,我虽然没有衣锦还乡,但我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喜悦,这里泉水依旧清甜,鸟儿依旧欢歌,芦苇依旧充满热情,黄花吐露着晶莹剔透的珍珠,枯叶铺洒在深邃清幽的小路。火烧桥上已经人迹稀疏,它的面庞被葱茏的植被掩盖,桥面被黄土填满,桥栏藏在荒草间,藤蔓爬上了桥墩,顺着弯弯的桥孔凌乱地悬空披下来,映在水潭里,随着清风牵动水中的日月。我伫立在桥上,听着小河奏起的乐曲,独享一段静美的时光,与温婉的历史对话,与往昔的艰苦卓绝邂逅相拥,与准备栖息的鸟儿促膝长谈,再用相机刻录一遍你的身影,夕阳西下,寒雾升腾,带来一个仙境般的黄昏,拖慢了回家的脚步……
寂静的火烧桥,道别你,我又将踏上忙碌的明天。望着不远处小河中央架起的高速路桥墩,我知道,人们又将向着更美好的未来继续进发。那一个个用钢铁铸造的大拱桥墩,是火烧桥小拱石桥墩的传承和开拓。火烧桥,你的沉默,是一个时代的高歌猛进;你的寂静,是另一方天地的轰轰烈烈!
(黄永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