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寿金平 > 民族文化 > 正文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征文:印象苗乡(散文)

来源:金平县文联 发布日期:2019-09-30 浏览次数:

  二十年过去了,我还回想起在向阳村朋友家做客的情景,那是1998年春节期间,踏着朝阳,披着白雾,沐浴着橡胶林中徐徐凉风,经农场九队半坡吊桥过芒果林,在一望无际的橡胶下尽情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新鲜空气,远远听见寨子里的芦声,一路的鸟啼,引我进入了回忆。

  岁月改变了我们的容颜,但始终改变不了我和苗族父老乡亲那段美好的回忆,一起干活,一起吃住。村子在我的心目中第一印象是,东一家西一家的茅草房,第二是那棵古老神奇的荔枝树以及竹林里的画眉鸟声,忘不了老村长熊万华天不亮叫“出——工——”,黄昏时叫“收——工——啰”。更加忘不了村子里早晚赶牛牵马的吆喝声和晚上的舂磨声。

  九十年代我们曾在一起挖胶洞挖木薯收包谷,我挑背箩总是不如他们。在一起干活时间不长,但是苗寨的山,苗寨的水,苗寨的少男少女,风土人情,早已经成为我的记忆,并且刻在我的心灵深处。老村长耕耘的那片红土地,亲自栽种的荔枝树,读书时荡秋千的竹林,一次又一次将我带到二十年前开心的地方。每当我到了九队时总是想起那条弯弯的路,想起过吊桥的惊恐,想起村子里茅草房被大火吞噬的情景。回忆当年在坑洼不平的院子里我们看过电影,白天以大地为凳,夜晚以月亮当灯光,在大约一米五高的台上看苗族兄弟姐妹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记得每天在黄昏时开始唱起《铁路修到苗家寨》,边歌边舞,我感到格外的兴奋,上了年纪的男人在那里吹芦笙,表演独门绝技,女人在门前穿针引线给丈夫缝补衣服。

  二十年过去了,当年许多生活往事却常常在我的脑中浮现。当我去到村子的时候,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惊诧,一切都变了,连绵起伏的群山变了,漫山遍野种植了橡胶,木薯和水果,人民群众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的茅草房铁锅已经不在了;道路变了,那条弯弯的路再也找不到了,展现的是一条干净的水泥路,两旁栽满橡胶芒果荔枝。楼前布置有小花园,户户门前安上了自来水和卫星接收器,一个个喜笑颜开聚在一起拉家常,在过去苞谷曾经是他们的主粮,山茅野菜是佳肴,吃了早餐愁晚餐。今天,玉米不再是主粮,被用来养猪喂鸡,猪房和厕所较以往也作了进一步规范,有化粪池和排水沟,房前屋后环境优美,空气新鲜,不像昔日散发着泥土和牛猪粪的混合气味。那考验人的吊桥已经被公路所取代。在生活方面韭菜汤,炒茄子,四季豆煮南瓜不再作为招待客人的主菜。无论去到那家桌上少不了鸡鱼海鲜之类的东西,使用的餐具都比原来更加清洁了,酒桌上应有尽有,过去这个寨子的原始蛮荒闭塞令人震惊,生活物资全靠人背马驮,从农场五队到向阳村大约5公里路都是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巴,村前的小水沟一到雨季激流汹涌,村子里的人在泥泞中深一脚浅一脚丈量着他们的人生,地上积水污水横着淌,知道当时情况的人都会为之感叹。

  随着改革政策的不断深入,村子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从农场旁边浇灌水泥路,方便了物资运输。家家户户住上舒适的小楼房,开始有了拖拉机,碾米机继而发展到有了摩托车,小客车,村子依靠人背马驮的时代于2000年就此结束。村子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资生活精神文化也随之大有改变,从无吃无穿到有吃有穿,从生病无钱医治到村子里有了村医,从没有水没有电到有了自来水和电灯,从山茅野菜到美味佳肴,从楼房到今天的洋房,从摩托车到今天的小轿车到商品房铺面,这些历史事实无不证实祖国发展的日新月异。村寨通水泥路,家家户户有手机电视电脑,在30年前是意想不到的。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所谈到的热心话题,都是围绕着你家有多少人吃饭,养了几头猪和牛,种了几亩地,每年交公后余下多少粮食等等。一年到头常常为吃穿子女上学生病而发愁,可是今天更加不用说了上年纪的人,懂得活到老开心到老,在家里无忧无虑看电视带孙子,尽情品尝想吃的东西,天天开心,一年四季,丰衣足食,一日三餐,丰盛快乐,冬有烤炉,夏有空调,晚有蚊帐,不像过去全家人拥挤在一间房子,各种简陋。现今,家家户户有房有电视,并通过电视来了解国家大事,生活得开心幸福。改革开放的春风让我见证了昔日贫穷落后的村子,如何在今天取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巨大成就,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都是来自于党的领导来自于父来乡新的努力。

  当我去抵近寨子时,抬头一看那寨前蜿蜒流淌的水在阳光下发出独特的光,在一望无际的绿海里呼吸着新鲜空气,心旷神怡,今天的向阳村竟成了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仿佛又回到我的童年时代,画眉鸟的声音又在耳边响起。

  无论经历多少岁月走过多少坎坷,在我的心目中永远忘不了那荡秋千的吊桥,忘不了萤火虫般的煤油灯,忘不了那从早到晚赶牛牵马的吆喝声。随着祖国改革的不断深入,脱贫攻坚政策不断推进,国家正朝着好的方向迈进。在我的心中祖国经历70年的风风雨雨,仍然像春天的花朵般美丽,像母亲般依然慈爱温暖!

  (王徵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