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当前位置: 首页 > 长寿金平 > 民族文化 > 正文

金平民族文化资源调查情况

来源:金平县政府办 发布日期:2015-07-07 浏览次数:

  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南部边陲,地处东经 102 31`—— 103 38,北纬 22 26—— 23 04之间,海拔 3074米—— 105米。南与越南接壤,国境线 502公里,西接绿春,北接元阳、个旧、蒙自,东隔红河与河口县相望,距州府蒙自 138公里,距省城昆明 477公里。所辖 14个乡镇 980多个自然村 4个社区,总人口 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的 85%,全县国土面积 3677平方公里,世居苗、瑶、傣、哈、彝、汉、壮、拉祜、布朗等九种民族。各民族在这块神奇而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共同繁衍生息、和睦相处,创造和传续多姿多彩的民族传统文化,这里被许多专家誉为多民族文化资源富集地和多民族文化的家园。

  一个被誉为多民族文化的家园——金平。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民族支系繁多的特点,形成了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分布、跨境民族众多,致使多元的民族文化符号演变成了独具特色魅力的“多元民族文化”,也是当今跨境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一、民族分布

  (一)苗族

  苗族分为花苗、黑苗、白苗、汉苗等支系。据有关口述,苗族是从明朝末年清朝初期迁入金平。分布于金河镇、铜厂、金水河 ,勐拉、营盘、马鞍底、老勐、老集寨、者米、大寨、沙依坡、勐桥等乡镇的 274个村民小组 15817户 76984人。其中以营盘、铜厂、老勐、勐拉最多。大部分居住在高山或半山区,海拔一般在 1000—— 2000米以上。

  (二)瑶族

  瑶族分为红头瑶(广东瑶和广西瑶)、蓝靛瑶(沙瑶、平头瑶)等支系。据古籍记载金平瑶族是在明、清时期从广东、广西、贵州迁入。分布于金河镇、铜厂、勐拉、营盘、老勐、老集寨、者米、勐桥、阿得博、马鞍底、金水河、阿得博等乡镇 127个村民小组之 8679户 40676人。居住在海拔 1000—— 2700米之间。

  (三)傣族

  傣族分为白傣、普洱傣、黑傣、曼仗人等支系。傣族先民由于战争、自然灾害或寻求更为富裕的土地而迁徙,而迁徙又具有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沿着大江大河而迁徙,寻求水资源丰富的河谷地带定居,约 400余年前就世居金平。分布于金水河、勐拉、者米、老勐、老集寨、勐桥、大寨、沙依坡等乡镇的 34个村民小组 3083户 14256人,(以勐拉、者米、金水河最为聚居)。傣族地区海拔一般在 500米至 700、 800米之间,山川秀丽,物产丰富。椰子树、橡胶树、芒果、木瓜点缀成傣乡的迷人景色。

  (四)哈尼族

  哈尼族是全县最多的少数民族,分为糯美、糯比、多尼、阿梭、腊咪、格合、国昨、哈备等支系。据民间老艺人们讲:约在三四百年前先后从蒙自、建水、个旧、元阳等地迁入。分布于 12个乡镇的 214个村民小组 17552户 80782人。

  (五)彝族

  分为尼苏、仆拉(汉仆拉、阿普)、姆基、阿鲁、老乌等支系。系元、明、清时期由石屏、建水、蒙自、开远、个旧、元阳、屏边等市县陆续迁入。分布于铜厂、勐拉、金水河、老勐、老集寨、阿得博、沙依坡、大寨、勐桥、马鞍底、营盘、金河镇等乡镇的 163个村民小组 7991户 35225人。

  (六)壮族

  分为沙人(白沙人、黑沙人)和侬人(土佬)等支系。大多来自广东、广西、贵州和文山,迁入金平的具体时期无可考证。分布于金河镇、勐拉、者米、阿得博、大寨、勐桥等乡镇的 24个村民小组 1393户 6524人。

  (七)拉祜族

  “拉祜”是自称,原意是用火烤虎肉吃的音译。拉祜族称虎为“拉”,在火塘边把肉烤到发香的称为“祜”。因此,拉祜族被称为“猎虎的民族”。拉祜有“拉祜纳”(黑拉祜),“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等支系。他们的社会历史、经济形态,语言及风俗习惯大同小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未确定其族称的情况下,称为“苦聪人”。 1985年 10月,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恢复其自称“拉祜族”。分布在者米、勐拉、金水河等乡镇的 30个村民小组 1530户 6670人。

  居住在海拔 1000—— 2000米之间的地区。

  (八)布朗族(莽人)

  他们从远古走来,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原始森林的主人,他们是古代“百濮”的后裔。只要您走进那美丽的彩云之南金平会让您想起一部原始文明的史书,那大山里居住着古老纯朴的民族会让您感悟到人类生存的灵魂,他们就是中国最后一支原始部落、最后归类的民族——莽人。至今有 160多户 600余人。

  19 世纪 30年代末到 20世纪 50年代初,他们深居原始森林之中,过着岩洞当房住,野果当饭吃,树皮当衣穿、刻木记事、狩猎农耕的原始生活。 50年代中期,党和政府动员他们出林定居,结束了 100多年的原始生活。

  回顾这遥远的原始生活,长期笼罩着莽人的神秘面纱 ,正被层层揭开…… 2009年,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莽人归属布朗族。斩新的生活又重新开始。

  今天,党和政府又把他们从定居点迁出,为莽人盖房子、建学校、建卫生所、文化活动室、改造农田、通路、通电等等,改变了莽人山寨,他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得到提升。

  二、民族语言文字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中,很多少数民族历史上无文字,主要靠语言(口)来传续自己的文化,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语言。就金平民族文化语言来讲,分为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瑶语支、壮僮语族壮傣语支、藏缅语族彝语支。各支系从语言、语词和语法结构的差异进行分支,所以,是多类型而又复杂的语言文化。

  文字是用来记录和传达语言的书写符号。有文字的是傣族、瑶族、彝族,但瑶族文字是借用汉字的形义与瑶族语音结合,用汉字书写瑶语念字的文字。傣族文字以“白傣”支系使用的“金平傣文”文字为主,是中国傣文 4种中的一种。彝族祖先创造的“老彝文”,词汇丰富,是一种极富表达力的文字,产生久远,据说与夏商之前的陶器刻画符号和甲骨文有密切的关系。

  少数民族的文字文献典籍主要是靠民间的“毕摩或贝马”收藏和口传心授,流传于傣族民间的古籍和佛教经书有《娜务婚努》、《布多勐》、《南窝妮》等等。流传于瑶族民间的手抄祭祀经书和古籍有《过山榜》、《盘王歌》、《度戒》等,据说约 2千多万字的经书古籍流传民间。

  三、民族口传文化

  口传文化,是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无形文化,说白了就是用口讲述的文化。远古以前,人类先民们用口创造文化,又用口传薪文化、传承文明。由于口传文化的特殊性,在民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稳定性。所以,在历史和嬗变中逐步演变成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少数民族生活中的无形文化有神奇浪漫的创世歌、传说故事,有哀婉凄凉的苦情歌,有风趣欢快的儿歌,有庄重严肃的祭祀歌,有劝人为善的长诗等等。如:苗族的《木鼓传人烟》、瑶族的《圣王开天地》、傣族的《象牙公主》、哈尼族的《哈尼哈巴》、彝族的《尼苏夺节》、拉祜族的《苦聪创世歌》、布朗族的《莽人创世歌》等。充分体现了金平地区跨境民族口传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展现了各民族千姿百态的口传文化。

  四、民族美术

  自古以来,少数民族美术具有无穷的生命力,直接地反映少数民族的生活、生产、信仰、礼仪、观念以及情感与灵魂。记录民族在长远的历史过程,体现民族纯朴的情感和无拘无束的创造精神。所以说,少数民族美术是民族文化的精髓。纵观金平地区少数民族的服饰,精美绝伦的刺绣,色彩缤纷的剪纸,小巧别致的藤篾竹编,古朴温馨的居室,都蕴涵着创造的神奇。

  金平有着悠久的种麻织布的历史,有着古老的纺织机纺织衣裤,有着山里的蓝靛染制衣裤,有着刺绣精美图案穿在身上的传说衣裤,构成了独特的服饰文化。

  五彩斑斓的服饰文化把金平装扮得五彩缤纷,腰系红布,全身花团锦绣的苗族;背着五彩辫,头插小红旗的瑶族;白衣黑裙的傣族,以黑色为美的哈尼族,头戴公鸡的彝族,身穿姐妹装的壮族,从原始森林走出来的苦聪人、莽人等等,形成了神秘的天然服饰文化大展台。

  绚丽多姿的佩饰,也是少数民族喜欢的装饰品。如:精美的银饰耳环、头叉、头针、大项圈、手镯、戒指以及胸前的银牌、银链、串珠等饰物,显示出了少数民族爱美的心灵,也显示出了银匠高超的手艺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已成为传统银饰工艺的精湛一绝。

  少数民族的手工艺更丰富,编制的篾登、篾盒、篾包、篾席、篾垫、篾桌、篾箩等独具特色。所编凉席篾薄、柔软、轻便适用,图案美观、经久耐用、清凉爽身,为夏天不可缺少的床上佳品。在民间手工艺中还有傣族的笆篓、挎包;苗族的腊染百褶裙,老勐的破竹水烟筒,哈尼族的蓑衣、蓝靛以及沙人布等等,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传统文化风格。

  金平彩扎大部分是丧事时用竹片或篾条编结再糊彩色纸的金童玉女、房屋衣服、马、羊等。还有节日期间傣族用芭蕉杆制作的彩扎技艺艺术。哈尼族、傣族的剪纸,是用布或纸剪成各种自己喜爱的花草虫鱼虾及各种吉祥物,做成门帘贴在屋内,充满一种纯朴的传统技艺文化氛围。

  少数民族生活中有很多民间绘画,主要用于祭祀时的宗教绘画,如瑶族的“大堂画”、“神堂画”,具有神秘的宗教意识,人物神态逼真,线条流畅,色彩鲜艳。傣族寺庙里的绘画,哈尼族、彝族门上画的各种日、月、生产工具及哈尼族的木棺画等等,体现了农民画的艺术风格,蕴藏着独特的传统文化内涵。

  民居是少数民族取暖、避雨、生儿育女、交流感情的场所,各式各样,有建在森林里的、山顶的、山腰的、河坝的,有五六户一起、五六十户在一起,历史悠久古朴的民居,组成了自然和谐的风格。如:傣族的“杆栏式吊竹楼”、哈尼族的“蘑菇房”、彝族支系阿鲁的“土掌房”等等,都较有典型特点的传统民居建筑文化。这些民居因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多用山里的竹子、木料、毛草、泥土等筑造起来,美观大方,形成了独特的民居结构的房屋。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大部分也换成了混合钢筋结构平房。

  五、民族传统节日

  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形态,是族内认同感与凝聚力的表现,也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族人互相沟通感情和各种相互交流、团结奋进的一种传统文化反映。金平少数民族中有各种大小节日。如:“采花山”、“盘王节”、“泼水节”、“矻扎扎节”、“姑娘节”、“男人节”、“响把节”等等,数不胜数。这些节日大多数别具一格,主题各异,有的将娱乐和愿望融为一体,有的祭献祖先灵魂,保佑族人平安生息;有的祈求谷物丰收,满足族人所需。在这些众多的节日活动中,各少数民族充分展示了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态及习俗,内容极为丰富,充满生机和活力。

  少数民族祭祀礼俗在生活中是常见的,他们信仰的是自然和祖先灵魂,所以产生了各种民间祭祀礼俗。如:瑶族的“成年礼”、哈尼族的“祭昂玛”、苗族的“敲牛鼓”等等,都是民俗文化内容较丰富的祭祀礼俗。瑶族的“成年礼——度戒”,它是祭拜“盘瓠”、“伏羲造人”,是进行族史族规、礼仪道德教育的一种传统文化教仪。所传承经书达 18册之多,仪式中融汇了传统的音、乐、舞、歌以及岩羊皮鼓、铜铃、锣白、道公服、玉帝服、盘王像、神堂画及面具等等都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

  在傣族传统“泼水节”期间,傣家人用土制的方法制造火药,用竹子做成发射架,用一根标直的竹竿制成高升,贴上各种剪的纸花,使用时须祭献佛祖,祈求傣家人在佛祖的保佑下,粮食来年更加丰收。

  少数民族在传统节日中,还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表演,如彝族的摔跤,拉祜族的射弩、爬藤,傣族的丢包、划龙舟,哈尼族的磨秋、跳绳,苗族的爬花杆,壮族的跳竹竿、打陀螺等等。

  六、民族音乐舞蹈

  金平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无论在生产生活中、节日里或是婚嫁和祭祀都少不了歌舞,传统的舞蹈有《乐作》、《四弦舞》、《祭祀舞》、《篾帽舞》、《芦笙舞》、《车月车》、《玛哧多》、《竹筒舞》,传统音乐有《哈尼音乐》、《彝族音乐》、《傣族音乐》、《苗族音乐》、《瑶族音乐》,传统乐器有巴乌、四弦、笛子、口弦、芦笙、楞弄、叮、五笙等。其中:傣族的“叮”、“闭”;莽人的“楞弄”;

  哈尼族的“木叶”;彝族的“手指口哨”等具有乐器、表演、音色的独特性,音阶与众不同,音乐特色非常浓郁。

  总之,金平跨境民族文化是一块丰盛的“多元民族文化”蛋糕。这里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完好的资源圣地,具有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替力和价值,在今后的少数民族文化资源传承保护、开发利用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及《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条例》,做好项目申报、项目评估、项目保护、项目开发与旅游相结合的保护措施,使多元的跨境民族文化资源得到传承与保护、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