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平境内苗族由于长期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相处,节日风俗与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相似,一年之中主要的节日有春节和端阳节。
1.春节。苗语称为“稿捣”,是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每年腊月20日以后就陆续杀猪、舂糯米粑粑,准备过年。苗族的糯米粑粑大如碗口,用芭蕉叶包裹,常作为节日礼品赠送。老勐乡大山一带的苗族,过年要包大粽子,每个约重一公斤,中间包上一天粗似手指,长约10厘米的肥肉。开春以后,下地劳动,常把粽子当晌午。腊月30日开始过年,年期三天。除夕之夜,晚饭吃得特别早,夜里男子要边煮粽子边守夜。头鸡刚叫,男人就要去井上“抢头水”开始做节日饭菜。苗族妇女终年起早贪黑,除夕之夜,可以及早就寝,初一早上可以睡到日出不起,男人不得叫女人起床。传统习惯认为,要是把女人叫醒,就会惊醒跳蚤,这一年跳蚤就会多。节日期间,男女青年盛装作乐,走村串寨,进行各种传统的娱乐活动,其中尤以“打鸡毛”、“打土电话”、“踩花山”最为吸引人。
2.“打鸡毛”。即用手掌对打鸡毛毽子。鸡毛毽子专由姑娘制作,用包谷叶叠成毽盘,上插四根鸡毛,由姑娘相邀女伴到场上对打,伙子在一旁助兴。对打中伙子们趁兴抢过毽子,与姑娘对打起来。如果男女双方情投意合,就会打得不肯分手,结下姻缘。要是姑娘看不上男方,就会在接过毽子以后撒腿就跑。外村来作客得小伙子,往往不好意思主动去抢毽子,这时村里得小伙子就会把毽子抢来,让客人与姑娘同乐。“打鸡毛”除两人对打之外,还可以男女混合对打,每打一场,输方就被搓耳朵。有时男女对打,输方就把一件装饰品抵押给对方。但并非真正赌输赢,在散场时双方开个玩笑,便就物归原主。
3.“打土电话”。土电话由姑娘制作。即用两节竹筒做成话筒,竹筒的一端绷上一块猪尿泡皮,在正中开一个小孔,穿入长线,把两个话筒连接起来,就成了“土电话”。打土电话时,男女青年各在一方,互相对话或对山歌。在对话或对歌中,双方都想急于了解对方是何人在场,以便点名对唱,因此就常常指派小孩去对方探视,通报情况。有时歌声唱到称心之处,虽听其声,不见其人,听者就会放下听筒,跑去看看。不少男女青年就在打“土电话”中结下姻缘,成为夫妻。
4.“踩花山”。每年夏历正月初二,苗族人民都要聚集到固定的草坪上对山歌、跳芦笙,欢度传统节日踩花山。踩花山这天,苗族姑娘一个个穿上节日盛装,借盛会寻觅知音。按传统习惯,境内苗族的“踩花山”分别在两地举行,南部地区在普龙寨丫口草坪举行,东部地区在上新城区的踩山坪举行。踩花山由“花山主人”主持,花山主人一般是没有儿子的壮年人争着担任,连任三年后更换。苗族人民认为花山主人是替群众办好事的,当过花山主人的就会得子得福。因此在苗族人民中,凡已婚无子的都乐于当花山主人,并以此为荣。夏历腊月26日,在花山主人的主持下,于场中立二三十米高的“花竿”一根,杆顶插绿叶一枝,悬挂长约120厘米的红布一块,米酒一壶,节日这天,男女老少围着花竿载歌载舞,娱乐三天。普龙寨的踩花山还有“遛马”的习俗,届时凡家里有马的都要骑马赶来,围着花竿,遛马助兴。
踩山坪的主要活动是男女对歌、跳芦笙。80年代以后,增加了爬山、赛马、爬杆等体育比赛内容。
苗族称正月十五为过大年,全村休息一天拆除花竿,取下红布,由花山主人送交下任。移送红布时,要举行一定仪式,下任花山主人紧闭大门,当年的花山主人紧敲大门,边敲边唱吉祥歌,屋里有问必答,一一对唱,唱毕开门,接过红布,接布者就是下年的花山主人。
5.端阳节。夏历5月初5,杀鸡祭祀,仪式简便。端阳节这天盛行撵山,采药。家家户户都要按传统习俗灭虫,即把大蒜捣成蒜泥,伴以烟筒水,沿墙脚洒上一周,既可灭蚊蝇,又可防毒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