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2016年以来,红河州共选拔3名干部担任贫困县党政正职,选拔了326名干部到贫困乡镇、扶贫一线部门任职。同一时间段,从州机关选派38名干部到南部六县乡镇挂职锻炼。
2016年以来,红河州从脱贫攻坚一线择优提拔使用了24名优秀干部担任处级领导职务,对6名表现突出的处级干部给予平级重用,提拔使用了217名科级干部,让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实干家”走向重要岗位。
一去一来间,红河州建立起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在一线锻炼、在一线考察识别、在一线选拔的培养选拔链,既让广大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成长成才,又把干部资源充分转化成了经济社会发展资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吹响号角: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集结
2016年初,时任红河州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宋文主动报名,到深度贫困县——红河县挂职担任县委常委、副县长,并任全县驻村扶贫工作队副总队长。
“我自己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又曾长期在基层工作,深知这一场攻坚战不会容易,希望自己能在其中奉献一点力量。”宋文如此考虑。
虽有这样的认知,刚到任时面临的重重实际困难还是让宋文皱了眉头:红河作为边疆深度贫困县,工作生活的条件艰苦自不必说,宋文还要应对远离家庭,民族语言、风俗不通,老百姓不信任等一系列问题。
“袖子都撸起来了,只能加油干。”如今忆起当初,宋文反倒有些怀念。语言不通就学,政策不明就摸索。老百姓不信任,宋文学会时刻在兜里揣一把糖,进村入户、座谈回访都顺手给老人和孩子几颗。一串串脚印落在村里户里,一颗颗糖甜到了老人和孩子的心头,宋文逐渐做到了“沉得下去、静下心来、融入进去”。
宋文是一批批扶贫干部的代表。红河州通过选拔任职、选派挂职、下派驻村工作、加强培养等方式,把有力的干部资源向脱贫攻坚一线聚集:优秀的干部配备到脱贫攻坚关键岗位,有潜力的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挂职,素质好的干部选派为驻村扶贫工作队员。
以驻村工作队员为例,红河州严格按照处级工作队员不超过50岁、科级工作队员不超过45岁的要求,选派政治坚定、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执行能力强的处级干部担任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选派敢担当、善创新、作风实、具备一定专业能力的科级后备干部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在收回2016年工作队员的基础上,2018年,又选派58名处级领导干部担任贫困乡镇工作队队长,选派工作队员3210名,其中后备干部720名、占22%,新增派的233名工作队员全部派往4个深度贫困县的深度贫困村驻村。
为了让干部“人到心到”“出工又出力”,红河州采取多项培养措施。明确规定扶贫工作队员脱离原工作岗位,不再参与处理原工作岗位职责任务。严格执行驻村、考勤签到、请销假、外出报备等“七项制度”,充分发挥驻村工作队长(第一书记)一线指挥作用等“七个作用”,着力解决好驻村扶贫工作队员“在得住”和“发挥作用不够”的问题。及时给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交任务压担子,让他们知道干什么怎么干,使他们在脱贫攻坚中干有平台、干有考核、干有奖惩。适时召开工作座谈会等,及时了解掌握并帮助解决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遇到的困难问题。强化教育培训,2016年以来,州级举办了8期全州扶贫干部专业化能力培训班,县市举办了各类培训3511场、培训干部98860人次,不断增强了干部做好脱贫攻坚工作的能力素质。适时召开工作调度会,让脱贫攻坚一线干部都有机会晒一晒自己的成绩和不足,推动他们履职尽责,不断比学赶超、争创一流。
通过到脱贫攻坚一线锻炼,广大工作队员得到了锻炼,提升了本领,并对脱贫攻坚和“三农”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一些工作队员这样形容脱贫攻坚工作:“干部不脱几层皮,百姓脱不了贫,到脱贫攻坚一线得到全身心的锻炼,更得到灵魂深处的洗礼。”
一些机关下派工作队员则有这样的深切体会:“农村是一所大学,一个大舞台,一个大熔炉,能够从基层干起才能够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实现双赢:干部锻炼与脱贫攻坚“双促进”
一批批干部来到脱贫攻坚一线,在这个战场挥洒汗水,推动了攻坚战不断推进,也让自身在其中得到充分成长。
宋文在脱贫工作的推进中,敏锐地感知到,只有改变贫困群众自身的观念,破除“等、靠、要”思想,激发他们的内生动力,才能实现真脱贫。
于是,他在推动当地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的同时,强化宣传引领,组建村组文艺队,注重党建阵地的夯实,在扶贫政策宣传、革除陋习和脱贫攻坚对外宣传上积极开展工作,提出的“八子扶贫工作方法”中,“武装脑子”、“重视学子”、“打造牌子”等提法为当地群众所接受,促进贫困群众自主脱贫意识的提升。
各级各领域干部到脱贫攻坚一线集结,各种社会经济资源借此纽带也向此汇聚。
“在脱贫攻坚一线一年多,跟基层群众之间的感情有了新的更深的体会,也对自己的工作方法有了新的体悟。”现在已履新职的宋文感叹。
曾任河口瑶族自治县瑶山乡梁子村党总支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一年多时间的唐飚也有同样的感受:“我们这些原来基层工作的‘门外汉’,在脱贫攻坚一线为老百姓确实干了事情,也在这一场硬仗中锻炼了自己。”
联系到唐飚时,现任红河州农业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的他正在奔向学校的扶贫点的路上,他要对扶贫点的情况有最新的了解后继续对其开展针对性的帮扶。
现在对脱贫攻坚如此关注、如此有想法,在2016年刚来到脱贫攻坚一线时,唐飚和队员们却着实有些慌了。
但当时身为红河卫生职业学院副院长的唐飚有着自己的认真和坚持。于是,他和队员们细致地填写了一张张表格,一家家地核实情况,忙到凌晨三四点是常事。在精准识别成为共识时,唐飚和队员们的付出开始显露成果。
不了解相关政策时,唐飚和队员们就一点点“啃”,自己吃透了再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一点点告诉他们,党和国家是如何地挂念贫困群众的。
不知道该怎么帮群众脱贫?他们一村、一户研究需求,想尽一切渠道争取各级各部门资金,一点点把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推广开来。
闷头干事的唐飚和队员们在某个瞬间“回头看”才发现,自己已经从“门外汉”变成了百姓们竖大拇指的对象,也有了走进更广阔的干事创业空间的底气。
在体民辛感民忧中进一步树牢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在听民声问民计中进一步传承了党的优良作风,在解民愁帮民富中进一步提升了能力本领,这些锻炼干部的目标在脱贫攻坚的推进中从纸上字化为了实践和成果。
能上能下:脱贫一线成为考察选拔干部主渠道
如今,包括宋文和唐飚在内的一批干部得到了提拔任用,红河州坚持在脱贫攻坚一线优先选拔使用好干部的鲜明导向又一次落到了实处,借考察识别的“指挥棒”汇聚干事创业正能量。
同时,红河州还加大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干部、大学生村官“三方面人员”选拔使用力度,并注重向工作在贫困乡镇、贫困村的人员倾斜,从“三方面人员”中选拔了145名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进一步拓宽边境一线特别是边境一线贫困村(社区)干部成长渠道,面向全州47个边境村的村干部招聘事业人员6名,为优秀基层一线干部铺设“高速路”、提供“直通车”。
在这一导向落实的过程中,红河州坚持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考察识别,制定《红河州脱贫攻坚一线领导干部分析研判工作方案》,通过实地查看、走访群众、查阅资料、座谈了解、个别谈话听取意见等方式,掌握清楚脱贫攻坚一线干部的活思想、活情况,并将分析研判结果作为班子建设、推进干部能上能下的重要依据。2017年以来,先后两次派出干部分析研判组,深入到贫困县、贫困乡镇和贫困村寨等脱贫攻坚一线开展分析研判。
建立以实践实绩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州委坚持把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工作情况列为县(市)、乡(镇)党委书记党建述职评议的重要内容,把脱贫攻坚成效考核结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把脱贫攻坚实绩考核结果与干部年度考核等直接挂钩。
注重近距离经常性考察识别干部。各级组织部门会同相关部门,经常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观察干部对脱贫攻坚存在问题、对解决贫困问题相关措施的思考,看其见识见解;观察干部进村入户开展工作的情况,看其群众工作能力;观察干部处理复杂问题的过程和结果,看其能力水平。
“我们在一线的工作离不开家庭的支持。”这大概是在脱贫攻坚一线奋战的干部们的共同心声。
由此,红河州还注重多给扶贫干部关心关爱。落实谈心谈话制度,及时掌握干部思想动态、存在困难,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疏导、工作指导,对家庭上有困难的干部,通过合理安排轮休、公休等方式帮助解决困难,在身心健康上给予关怀,注重在合理调动和职称评聘上给予倾斜。
能“上”能“下”,干事创业导向更鲜明。
红河州坚持严管与厚爱相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坚持从严管理问责。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失职失责的干部,按照有关规定严肃问责追责。对不适宜、不胜任脱贫攻坚工作的干部,及时进行组织调整,2017年以来,全州各级党组织调整不适宜、不胜任现职的脱贫攻坚一线干部15名。对在分析研判和考核考察中发现的属于需调整的“四种情形”的干部,在层层上报审批同意后,2017年以来,按干部“下”的办法,共调整了贫困县县长1名、贫困乡镇党政正职10名。对在脱贫攻坚工作中不合格、不履职、不作为的队员严格按照规定召回,2016年召回430名、2017年召回368名。
( 岳晓琼 李树芬)
来源:云南日报 (2018年04月20日 星期五 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