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县委副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吴华昊率县国土、林业、环保、招商、国税等部门负责人,深入到勐桥乡工矿企业集中的红河沿岸,就工矿企业建设发展、环境保护、河长制落实情况等进行了实地调研。
我县勐桥乡境内的红河沿岸,山势逶迤,溪流众多,土地肥沃,生物茂盛。由于横断山脉大板块南移挤压和冲积,造就了丰厚的地质成矿条件,形成了品位高,蕴藏量巨大的矿产资源带。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深入,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崛起和提升,新的经济增长点越来越吸引着人们的眼球。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着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一批新型产业开发商陆续进入红河沿岸,兴起了又一轮产业开发热潮。
吴华昊一行于上午进入勐桥境后,首先登上石洞村小组后山,详细查看了新入驻的一家新型企业的厂房选址实地,现场听取了企业方工作人员和我县相关部门负责人的工作汇报,对工作进展表示满意。
在勐桥坝麻栗寨河与四角田河交集的三角地带,吴华昊从图纸推演到实地考查,与另一家入驻的新型企业法人代表,我县职能部门人员进行了面对面的论证协商。他要求,新型产业企业的入驻开发,必须死守环境保护的底线,让企业在青山绿水中发展壮大,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富裕生活;县各职能部门要履行好“放管服”职责,处理好企业开发和社会文明进步,经济效益、民生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关系,不断为我县的发展进步提供服务动能。
在龙脖河铜矿区创建于新世纪之初的红河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吴华昊一行认真听取了该公司老总的情况汇报。
龙脖河铜矿带分为东、西两个矿带,其中东矿带分为新莲、新卡、龙达三个矿段;西矿带分为公鸡山、茅草坪、大梁子三个矿段。蕴藏量十分丰富,开发历史十分悠久。据《云南考古》2018年3月12日万杨文章介绍,200年,2011年,2012年和2017年2月至3月,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四川大学、红河州文物管理所先后联合对龙脖河矿冶遗址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勘,全面建构龙脖河矿冶遗址内各种遗存点的空间框架,新发现大量遗存点,建立起该遗址的空间框和各种遗存的分布规律,并对遗址年代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龙脖河矿冶遗址至今已有2450余年的历史。
铜矿资源作为青铜时代重要的战略资源,与古代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龙脖河矿冶遗址遗址是滇东南目前发现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铜矿冶遗址,对于滇东南和我国西南地区青铜时代矿冶技术、文化体系等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意义。而日后在夯实龙脖河矿冶遗址考古工作的基础上,以遗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支点,将工作拓展至越南及东南亚地区,对于促进国际考古交流与合作、探索我国与东南亚地区古代文化的互动与联系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听完汇报后,吴华昊指出,丰富的龙脖河矿产资源,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既有物质的营养,更具精神文化的价值。在新时代,企业要用新技术新工艺新动能加快产业发展,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新贡献;政府要用新思维新举措新形态积极为企业发展作出形象。企业好了,政府好了,群众好了,环境好了,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
最后,吴华昊强调,红河矿业所处在中越边境地带,我们在上游,污水、垃圾的处理排放是头等大事,要坚决按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谨慎处理好这个问题,从战略的高度全力维护好我国的形象,并表示自己是红河金平段的河长,将严格按照河长制的工作要求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宗旨职责。
(记者 南马)

图一,吴华昊一行在石洞后山了解情况

图二,图纸推演与实地查看相结合

图三,在红河矿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