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者米乡河边寨村委会,东风村与三棵树二组两个村寨因土地林地的归属问题,陷入了长达20年的纠纷。多年来,双方各执一词,矛盾日益激化,不仅影响邻里和睦,还阻碍了当地的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秉持为民服务的初心,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成功化解了这起长达20多年的林权纠纷问题,为基层矛盾化解提供了宝贵经验。
践行“枫桥”预防理念 深挖纠纷源头“症结”
五丫果村民小组于1995-1997年陆陆续续搬到河边寨三棵树村定居,并改名为三棵树二组村民小组。东风寨迁到原三棵树二组寨子定居至今,并在寨子周边开垦种植,就这样三棵树二组村民小组与东风寨村民小组的土地林权纠纷就产生了。土地林权纠纷涉及多方利益,历史成因复杂,只有充分了解矛盾的来龙去脉,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县、乡两级人大代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中“源头预防”的理念,多次深入两个村寨,走访当地村民、查阅历史档案、咨询乡镇相关部门,逐步厘清了纠纷的关键问题。同时,多次与两村村委会干部开展座谈,收集村民诉求,引导他们以合法、理性的方式表达意见,从源头上减少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可能,为后续调解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巧用“枫桥”调解策略 搭建纠纷化解“金桥”
纠纷双方因长期对峙,互信缺失,沟通极为困难。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主动担当“中间人”,积极组织双方面对面调解13次,综合调解8次,村委会调解12次,在调解过程中,始终保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倾听双方诉求,引导他们放下成见,以平和的心态协商解决问题。运用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对纠纷进行客观分析,帮助双方明晰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促使双方达成初步共识,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融入“枫桥”法治思维 汇聚专业纠纷“合力”
土地林权纠纷往往涉及专业的林业知识和复杂的法律问题。为确保调解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人大代表邀请林业、司法等相关工作者参与调解,为纠纷解决提供专业指导,体现“枫桥经验”中“依法治理”的要求。工作人员从专业角度对林地的权属、面积、边界等问题进行详细解读,解答双方疑问,消除误解。司法工作者则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宣讲,增强双方的法律意识,引导他们依法依规解决纠纷。
秉持“枫桥”长效思路 筑牢成果巩固“根基”
县、乡两级人大代表了解到两村实际需求与林地分布特点,提出土地互换的创新解决方案。乡党委、政府组织经济发展办公室、农业农村发展和财务服务中心、司法所等站所相关人员,对涉及交换的林地进行实地勘测,明确林地边界与面积。在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组织下,两村就土地互换事宜展开协商。起初,部分村民心存疑虑,担心自身利益受损,甚至对人大代表产生抵触情绪。代表们不气馁,逐户走访,制作对比图表,详细解释方案优势,如互换后交通更便利、更利于发展产业等,最终打消村民顾虑。达成调解协议后,人大代表并未就此松懈,持续跟踪调解结果的落实情况,定期走访两村村民,了解双方对调解的满意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确保调解成果得到有效巩固,避免纠纷再次发生。

通过县、乡两级人大代表的不懈努力,两村寨长达20年的土地林权纠纷得到圆满解决,双方握手言和,重归于好,实现了从“对簿公堂”到“和谐共处”的转变。这场化干戈为玉帛的转变不仅解决了困扰村民多年的土地难题,也彰显了者米乡人大代表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