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以来,金水河镇党委紧扣省委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三年行动” 要求,以“能不能办成一件事,能不能办好一件事,能不能打造一个品牌”为检验基层党组织战斗力的“试金石”,创新实施 “13632” 工作法,通过“党建+基层治理”项目,激活基层人居环境整治新动能。边境村寨实现从“脏乱差”到“洁净美”、从“被动整改”到“主动参与”的转变,绘就党建红引领生态绿的生动画卷。

组织引领聚合力,绘就环境新画卷。镇党委成立“一支部一实事”专项领导小组,构建“支部领办、党员示范、群众参与” 模式,将98 个党支部打造成 98 个战斗堡垒,推动 77 件“党建+基层治理”实事项目分解到岗、落实到人。通过 “周调度、月研判” 机制,召开5 次专题推进会,精准破解垃圾清运、污水治理等难题,推动全镇77个人居环境项目全面铺开。在拉祜族聚居的龙凤村,支部书记带领党员组建 “环境整治先锋队”,仅用 1 个月便完成入村公路杂草清理、23处排水沟垃圾整治及1.2公里村内道路硬化,昔日泥泞村寨蜕变为“边境美丽家园”。

分类施策精准治 破解难题促提升。“不同支部基础不一样,整治不能‘一刀切’。” 金水河镇党委书记在调研中明确提出分类推进思路。镇党委从班子建设、党员作用等 6 个维度量化评分,将 98 个党支部划分为 A、B、C 三类,量身定制人居环境提升方案。
A 类(引领型)支部聚焦 “打造样板”,金水河村党总支整合资源打造 “国门清洁示范带”,通过 “党员联户包片” 机制,划分党员责任区,实行“门前三包”制度,公共区域划分卫生责任段,执行每户一段责任制+党员任段长模式,带动 30 余户边民参与庭院美化,创建卫生示范带,成为边境线上的 “风景线”。B 类(跟进型)支部着力 “补短板”,南科村党支部建立“常态化双清联动机制” 采取“周周攻坚+专项清理”机制 ,党员轮流带头,每周一次村内环境清扫,动员群众定期清理交通主干道杂草,有效提升村内环境卫生。C 类(提质型)支部主攻 “强基础”,普角村党支部建立“网格 + 人居环境” 机制,以网格为单元通过群众会议共商环境卫生长效办法,每月开展不少于 2 次集中大扫除,公益性岗位每日巡查保洁,让村容常态洁净,推动‘干部引导、群众主责’的管护模式落地,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惠及群众 120 户。

机制保障求实效 构建长效新格局。“村里环境好不好,党员干部先带头,整治效果怎么样,群众打分说了算。”镇党委建立 “三级责任联动” 机制,形成 “镇党委统筹、班子成员包联、支部书记主抓、党员落实” 的责任链条,将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 “两委” 班子年度考核硬指标。
镇纪委联合党建办每月开展 “双线督查”,既查进度台账,更访群众口碑,建立 “问题整改闭环” 机制。对群众满意度达 90% 以上的党支部,优先推荐评优评先。在龙骨村,支部通过 “民意直通车” 收集到 “雨季道路泥泞” 问题后,3 天内就组织党员群众铺垫水泥路 7.2米,这样的 “民生速办” 案例在全镇已累计发生30余起。

如今的金水河镇,边境村寨巷道整洁、庭院雅致,民族团结文化广场上,每晚都有各族群众载歌载舞,98 个党支部领办的人居环境实事,已带动 5000 余户群众参与,清理垃圾 1200 余吨,硬化道路 8.7 公里。
金水河镇将持续深化 “13632” 工作法,把人居环境整治与 “国门党建” 品牌打造相结合,以“小实事” 撬动 “大民生”,让边境大地既有 “颜值” 更有 “温度”,以党建引领的生动实践书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金水河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