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破解基层治理中“政府大包大揽、群众袖手旁观”的治理困局,勐桥乡深入学习贯彻“千万工程”经验,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在勐桥乡红桥村推行村级共建理事会机制,组建了村民自治小组,分别为大热水塘村道路维护组、陆家寨村矛盾纠纷调解组和易隆村人居环境整治组,小组成员包含各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通过红桥村共建理事会,有效激活了村民自治的内生动力,实现了基层治理从“政府要我干”到“村民主动干”的转变。
“绣花功夫”管好路
定期安排小组成员进行村内主干道日常巡查,清除路面杂物,防止堵塞排水设施,并进行边沟清理工作,疏通边沟,确保雨季排水畅通,通过手机拍照等方式记录路面裂缝、挖槽、标志损坏等问题,定期对路面进行维护。积极发挥村级共建理事会的作用,通过“村委会提供物资、群众投工投劳”的方式,道路维护实现了规划、施工、材料、人工成本“四个节约”。
今年以来,村委会累计发放水泥15吨,村小组投工投劳68人次,共计修复破损路段3处,疏通排水沟渠265米,道路平整率显著提高,既缓解了财政压力,更增强了村民“主人翁”意识。

田间地头解心结
充分发挥共建小组作用,定期对重点领域、重点群体和重点人员进行全面排查,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定期进行入户走访,及时发现、了解矛盾苗头,化解潜在纠纷,实行“预防-化解-巩固”模式,调解注重讲究“情、理、法”融合。该村今年以来发现经济矛盾纠纷3起,通过“庭院调解会”“田间地头唠嗑”等形式,成功调解3起,调解成功率100%,实现了“矛盾不出村”,极大提升了矛盾调解效率,有助于良好乡风在红桥“落地生根”。

和美乡村入画来
在共建理事会的组织下,按照“小组引领、成员带头、群众互助”思路,易隆村(一、二、三、四组)全体村民253户1016人,共同参与村内环境管理,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通过划分片区,实行“门前三包”,定期组织全体村民开展村庄大整治,同时奖惩结合,互相监督,充分调动全体村民积极性,形成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目前易隆村共设立3处垃圾收集点和垃圾处理区,组织80人开展了16次全村大扫除,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覆盖率达100%,村庄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村民从“等着干”到“抢着干”,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篱笆院落共商议,柴米油盐总关情”。红桥村共建理事会既是“议事厅”也是“连心桥”,使村民从“旁观者”变成“主理人”,从“等靠要”转向“动手干”,共建理事会的价值不仅在于省了多少钱,建了多少项目,更在于唤醒了千千万万村民对家园的热爱与担当。既破解了村民自治中“最后一公里”的难题,也是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还是使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的坚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