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金平县者米乡隔界村的200亩黄金百香果种植基地迎来盛果期。在金平县绿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百香果基地里,掰开果实,金黄的果浆流淌出来,馥郁的香甜弥漫田间,传递着丰收的信号。

这“甜蜜”的景象,源于者米乡对产业发展路径的精准探索。近年来,者米乡积极探索基层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模式,将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与合作社的经济优势、产业优势深度融合,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创新推出“做强生产链、做优利益链、完善流通链、提升价值链”四链同步全链条管理模式,以“一颗果”串起产业链,走出了一条“从单一种植到全链融合、从小户分散种养到联农带农共发展”的产业振兴新路子。

要种出好果,品种与技术是关键。者米乡精选“钦蜜9号”为主打品种,该品种果大皮薄、瓤丰味蜜,甜度达18~20度,还兼具高产、优质、采摘期长的优势,深受消费者青睐。为保产量提品质,合作社全程严把种植关:搭建避雨棚防病,10天一次精准施肥,7天一次绿色病虫害防治,全程使用纯天然有机肥;每个环节都有技术员跟踪指导,为种植户提供选育栽培、水肥一体化等全方位技术支持,让精细化“呵护”贯穿种植全程。

产业发展的核心是带富群众。通过“合作社+基地+农户”利益联结模式,基地设置了种植、管理、采摘等多个岗位,让周边村民实现“家门口务工”。据了解,基地日常用工约20人,采摘旺季增至30-40人,日工资100元,今年以来已发放工资40万元左右。“我在这个百香果基地已经干了四年啦,每个月能拿 5000 块工资!只要基地需要工人,就由我来联系、组织乡亲们上工。”下新寨村委会隔界村村民杨贵英一边指尖不停地摘下百香果,一边笑着说道,“最顺心的就是离家近,白天在基地干活踏实,晚上下班回家还能接着带孙子,工作、顾家两不耽误!”

产得好更要卖得好、价值高。在销售端,者米乡采用“智能分选+人工精选”双轨模式:智能设备先按重量将果实分为特大果、大果、中果、小果四级,工人再依据色泽、形状、损伤情况细化出优质果、一级果、二级果,实现按质精准定价;同时通过周边收购、物流网络拓销路,让边疆百香果销往昆明、广西、广东等地,让边疆的果香飘向更远的市场。

从枝头到舌尖,百香果的“甜蜜”还在延伸。趁着鲜果集中上市的契机,者米乡深挖果实风味特质,本地餐馆顺势推出百香果煮鱼、舂鸡脚、特调饮品等特色菜肴,打造“一果多尝”特色宴,打通“田间地头到餐桌”的短链产销通道,成为百香果产业延伸价值的生动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