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 索引号
    20240921-111653-246
  • 发布机构
  • 文号
  • 发布日期
    2024-09-14
  • 时效性
    有效

金平:建立“五到岗”联动机制组织化服务群众“家门口”就业

  近年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苗族瑶族傣族自治县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在稳住外出务工规模基础上,按照“党委统岗、总支推岗、企业领岗、群众上岗、一周护岗”五到岗联动机制,聚焦群众就业需求,全力提升组织化程度,多渠道、多方式拓展就地就近就业渠道,吸纳更多农村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在“家门口”就业。

  坚持“党委统岗”,当地县、乡、村、组党组织书记靠前指挥,带头当好政策统岗、平台统岗、制度统岗的“施工队长”,冲锋在前抓落实。各级党组织书记持续落实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政策、就业帮扶车间政策,优先安置脱贫人口(含监测对象)低收入家庭人口、弱劳力、半劳力等特殊群体就地就业。全县累计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099个、建立就业帮扶车间24个、吸纳农村劳动力1702人(含脱贫劳动力434人)。乡镇辖区开工建设项目采取“以工代赈”方式实施,累计吸纳236人脱贫人口就业(含监测对象83人)、发放工资118万元。

  通过“线上”动态管理,全县构建以“大数据+互联网运营”为基础,涵盖就业信息、维权服务、政策法规等多个功能板块为一体的信息化、可视化、数字化金平务工服务平台(小程序)。依托务工小程序和各乡镇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定期发布招聘公告,常态化筑牢招聘阵地。线下当好服务“中介”,通过县、乡、村、组党组织四级联动机制,摸清用工企业、求职人员岗位需求,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岗位供需精准对接,今年以来线上线下累计提供各类岗位2.19万个。

  全县健全完善“村组摸底核实汇总+乡镇统筹分析研判+县级会商精准施策”服务保障机制,印发实施《金平县做好劳动力转移就业“前端”服务保障和家庭“后方”关心关爱工作任务分工方案》,逐项抓好5方面13项重点任务落实,确保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下且有劳动能力的脱贫户和监测户动态清零。各级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执行力和响应速度,通过发展富民产业稳岗、支持农村创业增岗、加快项目建设拓岗、壮大县域经济扩岗等多渠道、多方式,持续增加群众就业机会,让群众钱袋子鼓起来,形成党委有号召、党员有响应、企业和群众见行动的工作格局。

  通过“总支推岗”,全县各级党组织建好用好“用工需求清单”,牵线搭桥推送岗位、动员就业,力求供需精准对接。健全县、乡、村、组四级网格化转移就业工作机制,通过“铁脚板+大数据”,集中开展务工情况底数摸排行动,及时全面掌握农村劳动力就业状态。在项目实施村委会和产业发展聚集区,以党总支为单位,充分发挥党员作用,全覆盖摸排务工意愿人数、意向、工种、工资等情况,动态建立《用工需求清单》。组建县就业底数摸清工作队5支,深入13个乡镇101个党总支1206个村民小组开展摸排工作,全县有就业意愿在县内就地就业4.66万人,主要从事种养(殖)业、建筑、保洁员等工种。

  依托“金平就业”小程序服务平台,通过数据采集、分析、运用,准确掌握全县农村劳动力年龄结构、文化程度、技能等情况,针对有就业意愿的劳动力开展“一对一”岗位推荐精准服务。各村党组织书记发挥信息全、情况熟等优势,负责村与村、组与组之间的劳务供需对接,宣传推介乡镇辖区项目施工企业、产业合作社和务工群众双方用工地点、时间、报酬等,畅通岗位对接、信息发布、劳动力供需等内容,联动落实就业帮扶举措,成功推荐8500余人顺利在县内就业,真正实现“双赢”。充分发挥“零工驿站”功能作用,搭建用工企业与求职者平台,优先为弱劳力、半劳力提供乡村公益性岗位、仓库管理员等要求较低的就业岗位3600余个。及时帮助群众协调解决劳资纠纷,全力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立足“企业领岗”,县内企业积极响应号召,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有效统筹人力资源,提升就业匹配效率和质量。通过定期举办招聘会,县内企业主动挖掘就业岗位,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今年共有300余家企事业单位、个体工商户等参加就地就近就业岗位推介会18场次、提供就业岗位4700余个、达成就业意向2100余人。根据项目和产业建设用工需求情况,103家用人单位在县乡村劳务中心推介下,提供2600余个岗位,让赋闲在家的群众就近在建项目工地从事建筑工、操作工、搬运工等工作。企业主动担当社会责任,46家爱心企业主动为农村低收入家庭劳动力、弱劳力等特殊人群,提供工作要求较低的岗位360余个,吸纳特殊人群就近务工增加收入。

  围绕“群众上岗”目标,全县结合劳动力数据库开展群众就业需求和培训意愿分析,县乡村组四级联动,持续加强宣传,让更多群众通过各类平台,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致富路。持续加大技能培训力度,确保有培训意愿的脱贫劳动力免费培训,掌握1-2门实用技术。与用工单位联合开展订单、定向、定岗培训,有力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水平,实现持证上岗,今年累计开展乡村电子商务、农家菜烹饪、网络创业、照明电路安装、无人机驾驶员等职业技能培训33期1826人。群众通过公开招聘,突出自身实力和优势,竞争上岗,获得更好工作机会和更高收入,实现个人价值最大化。今年上半年,全县脱贫户及监测对象人均纯收入为9642.93元,其中工资性收入7181.66元、同比增长18.68%。针对无法离乡、无业可扶的脱贫劳动力,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7099个安置就业,为创业者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带动群众共同致富,现已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45笔3527万元、带动就业435人。

  聚焦“一周护岗”,全县紧盯劳动技能提升,激发群众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劳动技能转型,提高就业竞争力。根据岗位的具体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详细培训计划,通过培训帮助新员工快速熟悉工作环境,掌握工作要领,有力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力争达到“培训一人、合格一人、就业一人”目标。针对性开展酒店客房服务员、网络创业、照明电路安装等职业技能培训5期237人,合格235人、就业148人。针对工作经验不足、技能不够熟练的群众,施工企业和合作社安排老员工进行“传帮带”,传授工作经验和技巧,及时解答新员工的疑问,帮助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在全县实施的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项目、沪滇帮扶资金项目中,帮助群众就地就业1762人,其中脱贫人口856人、日平均工资130元。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对接,及时掌握在建项目工程进度、用人单位岗位需求,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确保群众稳就业促增收。通过余缺调剂方式,促进金平-石林两地人参果分拣技术工450余人次就业。